
魚腥草原名蕺菜,因它的新鮮凈葉中有一股濃烈的魚腥氣,不耐久聞,故以氣味而得名。一般人在未使用它的時候,往往顧名思義,以為此藥氣腥味劣,難以下咽。這是未經(jīng)實踐的原故。其實,此藥陰干后,不但沒有腥氣,而且微有芳香,在加水煎汁時,則揮發(fā)出一種類似肉桂的香氣;它煎出的汁如淡的紅茶汁,仔細(xì)口嘗,也有類似紅茶的味道,芳香而稍有澀味,毫無苦味,且無腥臭,對胃也無刺激性。魚腥草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,故前人用以治肺癰(肺膿瘍)的要藥。

【基原】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.的新鮮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。
【采收加工】鮮品全年均可采割;干品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釆割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
【性狀】鮮魚腥草 莖呈圓柱形,長20~45cm,直徑0.25~0.45cm;上部綠色或紫紅色,下部白色,節(jié)明顯,下部節(jié)上生有須根,無毛或被疏毛。葉互生,葉片心形,長3~10cm,寬3~11cm;先端漸尖,全緣;上表面綠色,密生腺點,下表面常紫紅色;葉柄細(xì)長,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。穗狀花序頂生。具魚腥氣,味澀。
干魚腥草 莖呈扁圓柱形,扭曲,表面黃棕色,具縱棱數(shù)條;質(zhì)脆,易折斷。葉片卷折皺縮,展平后呈心形,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,下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。穗狀花序黃棕色。
【性味與歸經(jīng)】辛,微寒。歸肺經(jīng)。
【功能與主治】清熱解毒,消癰排膿,利尿通淋。用于肺癰吐膿,痰熱喘咳,熱痢,熱淋,癰腫瘡毒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15~25g,不宜久煎;鮮品用量加倍,水煎或搗汁服。外用適量,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。
【貯藏】干魚腥草置干燥處;鮮魚腥草置陰涼潮濕處。

